如何治理雾霾 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如何治理雾霾 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如何治理雾霾 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2022-07-31 17:35:16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今天,我们当用什么来驱散雾霾?

全国很多地方再次陷入低迷。北京发布了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安徽郎溪的雾霾造成了城市高楼海市蜃楼般的效果。浙江绍兴遭遇入冬以来罕见大雾袭击,城市道路能见度不足50米。“深呼吸”似乎成了一种奢侈。虽然北京等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雾霾“元凶”都找到了,但远水难解近渴。这次雾霾会怎么驱散?这次我们一定要“等风”吗?

问号的背后,凸显的是民生诉求。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不仅想知道是什么造成了雾霾,还想知道除了“等风来”还能做什么来驱散雾霾。

客观来说,为了消除雾霾,地方政府下的决心并不算大。2014年初,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透露,他已经与中央政府签署了一份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改善空气污染。在此期间,有媒体甚至曝光了“如果不能实现空气治理,就看不到”的“治霾决心”。可惜2017年只有不到400天了。北京的雾霾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机动车、燃煤、扬尘、移动源、工业生产……随着一系列雾霾“元凶”的认定,有助于我们理清雾霾治理的思路。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治霾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年之功,治霾之路注定是一条坦途。早在1863年,英国议会就通过了第一部《工业发展环境法》号法案来控制制碱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但直到1965年,伦敦的有毒烟雾才消失,“雾都”的帽子才可以彻底甩掉。

治理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思路清晰、过程可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升级转型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落后产业的淘汰对地方财税的影响,相关行业工人的再就业,这些现实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雾霾治理之旅就很难一帆风顺。治霾,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

有人可能会说,“奥运蓝”和“阅兵蓝”的实现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不能一直保持蓝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XX蓝”的出现只是一种“应急措施”。不仅需要气候条件的客观支持,还需要多种“临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但社会发展不可能停止,经济转型也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临时管控措施再有效,也注定无法长期使用。要让“XX蓝”历久弥新,需要转变思维。

我们应该认识到,雾霾治理不仅仅是一场“大气战”,更是一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战”。今天之所以要反复面对“雾霾”的尴尬,是因为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以牺牲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让我们受到了惩罚。实际债务可能一天就还清了,但环境债务需要长期的补偿和修复。但更需要地方政府有“一蓝图到底”的决心和“成功不必在我”的担当。

毋庸置疑,每个地方政府都想“出政绩”,但在转型期,总有一个或几个政府为了还债,需要肩负起历史的重担。就“经济人物”而言,他们的成就可能不会太耀眼,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对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贡献,历史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多元化考核和“绿色GDp”的理念也要求地方政府尽快走出“数字崇拜”。民生不是用数字来计算,而是用人们切身感受到的获得感来计算。

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老百姓能理解这一点。然而,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政府尽快拿出具体的雾霾治理方案,按照时间表一步步实施,公开透明,并监督确保实施。驱散雾霾,靠的是可行的雾霾治理方案的阳光,而不是天空的“等风来”。

地热能有望成为雾霾治理新配方

学会追求的两大主题是健康和能源。当健康和能源两大主题发生冲突,比如雾霾,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是地热。地球不仅是一个热储库,而且不断地产生热量。地球的热量是可持续的。事实上,我们不需要深入地下就可以享受丰富的地热能。

地热资源来自地球之心的奉献。地核温度可达5000~6000摄氏度,能量巨大。与化石能源不同,地热能基本不排放污染物,也不会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地热资源是一种持续稳定的能源,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存在。此外,它像电池一样将热能储存在地下水库中,这是能源利用中要发挥的优势。

那么,如何利用地热能缓解雾霾呢?关键在于岩溶储热大。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这样的地方,地面上有风景如画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有丰富的喀斯特地下水和地下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其实在中国北方,地下隐藏着喀斯特,就像你脚下埋藏的桂林山水。储热条件很好,单井出水量很大,水质也很好。其开发利用技术成熟。

河北雄县实现了可持续地热供暖,开采井和回灌井的设计有效解决了能源可持续供应问题。采水井(红色)的热水送到供热站换热后,加热的自来水送到各家各户,冷却后的地热水3354的地热尾水从冷水井(蓝色井)回灌,实现循环利用。雄县人口30万。大约有70口井,大约1500米深的井,温度在60到70摄氏度之间。每年冬天,超过90%的人口享受地热供暖。这种地热供暖很干净,整个城市几乎没有烟囱。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雄县样板”,成为国家示范区。

发育良好的热储具有非常好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前景,潜力巨大。据初步估算,我国岩溶储热的能源潜力相当于我国目前年能源消费量的10%。

0倍以上。如果把它们的分布与雾霾分布图对比可以发现,吻合度非常高,所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可以有效替代燃煤,缓解雾霾。

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在地热直接利用方面在国际上有突出的业绩,但相对于人们的需求和我国地热资源潜力来说,利用程度仍然很低。未来的目标是要对地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如果能把中深层的地热跟浅层地热结合利用,进一步探索干热岩等更深层地热的开发利用,那么对于治理雾霾以及改革整个能源供应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治霾主要靠风吹走”的言论,竟然出自河北省气象局的官方微博,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这种言论必须有一个前提,即默认了官方对雾霾的束手无策,“等风来”似乎成为最无奈也最有效的除霾手段。可风停了又怎么办?事实上,雾霾面前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风来风去,只不过是将污染物从一个地方吹到另一个地方,并未减少,雾霾随时都可能由自家的“门前雪”,变成他家的“瓦上霜”。在污染面前,任何侥幸都是徒劳的。

官方微博发出消息“很快就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在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公众对空气质量的担忧,消解公众焦虑的情绪,还会把“焦点”转移到“什么时候来风”上来,从而减少公众对“污染源”的关注。道理很简单,无论污染有多严重、雾霾持续时间有多长,只要一刮风下雨,就会烟消霾散。一些地方部门平时疏于监管、治理,等到污染严重了,纸包不住火了,才临时抱佛脚,通过各种途径发布消息“已在监管”。其实他们明白,只要风一刮雨一下,这些措施可能就会立竿见影化为政绩。

上个月,山西太原持续出现重污染天气,太原未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和应急措施,被环保部点名批评。事实上,包括太原在内的一些地方,面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不及时、不主动的问题并非个案。即便是发布预警,也并非第一时间在政府官网、微博、微信等即时平台,公众往往要到次日才能通过纸媒获知消息。面对重污染天气预警不及时、应急不主动,说到底,根本上还是没有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头、落到实处。

预警信息和应急措施发布滞后,也凸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急能力不足。一些地方应急机制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不够细化、具体,缺乏操作性;一些地方的政府预案与部门专项实施方案、企业具体操作方案缺乏衔接,相互支撑不够;一些地方缺乏对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测研判的技术力量,难以改变被动响应的局面。政府在防治重污染天气中担负着主导职责,应该不断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完善预警应急体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气污染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治理雾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也有“帮凶”,空气中聚集了大量细微颗粒污染物,在静态的天气条件下就容易产生雾霾。只要污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消减,雾霾天气就必然反复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因此,从根本上看,治理雾霾不能总靠风吹走,还得靠以“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精神一点一滴消减污染源,久久为功。政府除了要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完善预警应急体系外,一方面,要优化能源结构,建章立制狠抓源头治理,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大气无边界,作为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各地必须强化区域协作,联防联控,才能治标治本,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再成为公众的奢求。

本文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