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13:40:41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已经不那么害怕炎热的天气了,因为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空调或者电风扇,有存放食物的冰箱,有各种冷饮可以吃。你知道古代的冰箱长什么样吗?你知道古代雪池里的冰室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古代人如何度过夏天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过来看看。
古代的冰箱长什么样
据相关记载,中国古代就有所谓的“冰箱”。虽然古代的技术远远落后于今天,但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保持食物的新鲜。
古书《周礼》中有一种“冰镜”,用来存放食物。这个“冰镜”其实是一个盒子一样的东西,内部是空的。
只要把冰块放在面条上,然后把食物放在冰块中间,就能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这可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冰箱。
据最新报道,1978年在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中出土了两块冰镜。这两个冰镜上有一个长长的勺子,应该是专门用来拿里面的冷饮的。为了显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此外,在古籍《吴越春秋》中也有记载:“勾践此行还在冰厨中取了休息住宿。”这里说的“冰厨”是古代专门存放食物的房子,是夏天供应食物的地方。
设计巧妙、铸造精美的镜子,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简字由酒器尊字和简字组成。方尊子被放置在房建的中心,它有一个带雕刻孔的盖子。封面中间的方口刚好盖住方尊子的脖子。
镜子底部有一个可移动的机构,将雕像牢牢固定。剑尊和剑尊的差距很大,夏天要用来装冰块,冬天要用来装热水。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
从战国时期到今天,仍然有一定的技术或方法来复制战国曾侯乙楚墓的冰镜。我本来不想带古代的冰箱,但是现代人做不到!
在明代,北京的皇帝和贵族们已经把冰箱作为消暑的重要工具。这是一个用天然冰块冷却的盒子,由黄华丽木材或桃花心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底部较大,呈方桶形,腰间有铜箍两周。
盒子两边都有铜环。铜环的目的是便于搬运。箱口上盖着两块拼接的硬木盖板,盖板上刻着钱形的孔。
当时的冰箱不仅外观漂亮,功能设计也很精致科学。冰箱里挂着铁皮,冰箱底部有洞。两个盖板中的一个固定在盒口,另一个是翻盖。
夏天酷暑来了,可以把陷阱拿掉,盒子里可以放冰块,冰面上可以放新鲜的水果或者饮料,随时使用。口感干爽,用后让人感觉很舒服,暑气消失。因为有锡的保护,冰水不会侵蚀木箱,而是从底部的小孔渗出。
藏冰御夏 古代皇家夏天避暑冰块从哪来的
在民国以前,收集和储存冰块是皇室的特权。只有皇室可以建造冰室。这些冰室是官方冰室,简称官方地窖。它们多为砖石结构、内部呈拱形的地下冰室,可分为直接为皇宫服务的皇家冰室和为皇宫服务的官方冰室两种。
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北京有18个官窖,分别在故宫、德胜门外、景山西门、正阳门外。私人冰库的出现是在民国时期。几乎都是挖掘出来的土炕,被冻后埋在土里。
如今,北京仅存三座冰室:故宫的冰室数量不详,雪池胡同两座,龚建胡同一座,均为官窖,而私人冰室早已不知所踪。
避暑一个逃逸的概念
烈日和宝石还没有开始。应该是农历六月。目前,酷暑只是在酝酿中
如果说冬天的依偎是慵懒,那么躲避夏天更是焦虑,是逃避,是逃避。无论如何,两者都指向了一种闲散,这是老北京人性格的一个侧面,也因此造就了相反的城市文化。北京的避暑山庄曾经和空间(什刹海、二闸等传统纳凉之地)、制作(蓄冰、平坡变)、常识(浮瓜沉梅)、日常使用(冰食、夏药),最后才是生活情趣(天花板)
暑假已经从一个社交活动缩减为一个个人活动。古桥空调的流行和退出市场,可以看作是传统暑假方式(暑假自理)的衰落。崇文门菜市场门口的冰连同滚在上面的橘子汽水一起消失了,彻底宣告了暑假老方法的终结。
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来说,听到“双棍”这个词,只会理解为“哼哼哈哈”。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是北京商家的一个温暖的产品设计——Kid A买了一根冰棍,拆开包装,一分为二,递给旁边滴着口水的Kid B。
北京不止一条叫冰室的胡同。为避免重名,1965年地名改革时改为不同的名称——梅兰芳大剧院附近的解冰胡同,如今已成为西式国际公寓;
前门路东侧的冰室厂胡同,现在是工地;海南前面米白北巷的什刹海冰室现在是一个私人会馆;位于德胜门外大街西侧的冰室胡同,变成了一条宽敞的街道。82岁的张世明叔叔告诉记者,“我在1958年搬到这里,我经常看到人们去护城河收集冰。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地窖被改成了仓库。
多年前仓库也拆了”。古代雪池冰窖 御用冰窖储冰400年
沿着景山西街向南走,到陟山门街右转,步行几十米便会看到位于马路北侧的雪池胡同。走进胡同口就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房屋,房屋的地上部分只有两三米高,屋顶拱顶出脊成人字形分水,与附近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
北海公园管理处的师宗海副园长介绍说雪池冰窖建于万历年间(1573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皇家的御用冰窖。当时冬季采北海之冰储存起来,备皇室冷藏肉类、果品、蔬菜和暑期防暑降温之用。
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冰窖由个人承包,负责供应国民政府及逊清皇室。1925年,北海开放为公园,之后雪池冰窖就由北海公园管理和经营,1972年,雪池冰窖宣告停用,共计储冰399年。
早年雪池冰窖共有六座,由西向东依次编号,目前只留存了5号和6号。师宗海副园长介绍,雪池冰窖共修缮过三次,前两次改造和修缮是在1961年和1968年,当时冰窖还在使用。
最近一次是在2006年对残存的5号和6号两个冰窖进行修缮维护。修复后冰窖便不对外开放,由专人24小时值班看护。
恭俭冰窖的内间摆着一张由两块长木板(据说是以前运冰的跳板)拼成的桌子。
北海公园管理处负责看守雪池冰窖的工作人员说,冰窖内的温度常年保持在16℃左右。
最大古冰窖暂不开放
记者在北海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院中参观了6号雪池冰窖。整个冰窖长约25米,宽约10米,屋顶也为人字形起脊双坡,上面铺有较新的灰色瓦片。
有些写雪池冰窖的文章称其顶铺有黄琉璃瓦,但管理处询问相关专家后认为雪池冰窖虽为御用冰窖,但其并非皇家居住办公场所,所以在修缮时用了削割瓦。记者也没有在冰窖周围发现有些文章中所写的“旱井”和“神殿”,工作人员认为它们可能已被拆除或损坏。
冰窖的正面有一个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拱门,门打开后,凉气逼人。从门口到窖底共有12级台阶,每级大概有一尺高,冰窖在地下大概有四米深,冰窖地面铺着约两平米大的整齐的石板,石板缝隙用白灰填得很实。
冰窖的内墙面凹凸不平,汇合到一起成为拱顶,整个空间大概高十米,无梁无柱。在所进来的门对面的墙上有一个比门小些的拱形的洞,已用城砖填补上,洞的下方没有台阶。记者估算这个冰窖大概能盛2500立方米冰,规模可谓庞大。
师宗海副园长称目前雪池冰窖还没有对外开放的打算,因为冰窖在北海公园外,地处居民区,胡同人多地窄,不利于游客大规模游览参观,所以冰窖现在以保护为主。
恭俭冰窖 私人管理的“酒窖”
从北海公园北门沿着地安门西大街向东走不远距离,便可抵达路南的恭俭胡同。从恭俭胡同北口向南大概走两百米,右手边的青砖墙上嵌着两块牌子,一个写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写着“恭俭胡同五巷5号”。院里饭馆的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
冰窖的门开在饭馆的西侧,有通往地下的台阶,不过这是后来添置的铁制的台阶。到冰窖底部后前面有一个拱形小门,进去后豁然开朗。恭俭冰窖也是无梁无柱的拱形砖窖,但规模不如雪池冰窖。整个冰窖分为南北两间,中间有拱形小门相通。外间摆着一些沙发、桌椅,还有一个大电视,西侧墙边砌有一个类似教师讲台的台阶,上面放着一张桌子,墙上还挂着白色银幕。
墙的四周砌有很多拱形的一米多高的装有铁门的酒架,有几个摆有一些葡萄酒,铁门上还挂着写有名字的纸片。
官窖、私窖?莫衷一是
恭俭冰窖的展板上写到此冰窖是清朝末年王德山、王德义兄弟俩仿照雪池冰窖修建的,当时称为德顺冰窖,存冰供给皇室使用,饭馆也自称为皇家冰窖。但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王铭珍不以为然。
王先生认为,根据《明宫史》记载,在明代,恭俭胡同所在的地方叫内官监,内官监是一个衙门,管理很多事务,其中就包括管理冰窖。书中提到在内官监衙门中有一个冰窖,这个冰窖应该就是现在的恭俭冰窖。所以说恭俭冰窖应该在明代就有了,清朝可能维修过,称其为私窖者没有确凿证据。
目前关于恭俭冰窖的产权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冰窖展板上写到1970年恭俭冰窖正式归属于北京市水产局,但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恭俭冰窖怎么会让一个饭馆来经营管理。记者辗转询问西城区文委相关部门,但至今未得到明确回复。
古代人如何避暑
上山挖洞 下河洗澡
巴渝古人度夏的方式比较原始,一般人选择上山挖洞、下河洗澡等。
巴渝地区有钱的大户会建凉亭,有的在水边,有的在大宅旁。也有做露天水池的,供家人洗凉水澡使用。这水池相当于现代别墅里的私家泳池,一般在夜晚或避阳时洗凉水澡。这些避暑方式,至今在重庆一些农村地区还在使用。 吃
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古人在夏季饮食上是很精致的,对冷饮很有兴趣。 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有些地区的宋人已经开始吃各种冰激凌了。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饮店出售的果汁类饮品多达数十种,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药茶解暑 泡菜爽口
唐宋时代,巴蜀地区和长安、洛阳一样,大街小巷都有茶铺。傍晚,人们围坐一起,煮壶热茶、谈天说地。他们用的是类似于沱茶的茶饼,加上橘皮、消暑药材煮沸,清热解毒,帮助人体抵御酷暑的侵袭。
天天吃泡菜是巴渝地区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一来是泡菜清凉爽口,二来天气热了不需烧火。”吴深说,这也跟山区落后的农业有关,是一种节约的生活方式。
有钱人选择进大山避暑
古人夏天外出活动相对较少,即便有生意也不做,俗话说“好汉不挣六月钱”。死刑犯在古代也不在夏天行刑,要等秋后才开斩,即秋决。汉代起至唐宋,公务员在夏天可以休假。
古人度假怎么玩?记者查询资料发现,有钱有闲的人会选择有瀑布的大山避暑。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便是在庐山避暑时所写。另一些人则选择当宅男,心静自然凉。另外,《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每年六月六那天,城里人便“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在船上享受各种新鲜水果、美味饮料。 静坐采莲 登高赏景
“静坐、采莲、泛舟、垂钓、弹琴、登高赏景,也是古代巴渝人常见的户外避暑娱乐方式。”古代人跟自然亲密接触,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以静制热。
古人穿着有时比现在更开放
一般人都以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有人问,古代人怎么受得了?倪方六解释,古人也不是裹得那么紧,相反在某些朝代,比现在更开放。 魏晋前,男人爱在夏天打赤膊,女人们则穿开裆裤。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多穿胫衣。它是裤子的原始雏形,但它仅有两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是没有裆的。这样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不能轻易提起下裳。
在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穿半臂装和袒胸装。张艺谋的电影《黄金甲》中的服装设计是尊重事实的。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但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令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
富人披丝绸 穷人穿麻布
“巴渝地区唐时,汉化程度较深的女眷们也是着袒胸露背的服饰,男士则穿翻领胡服,多是短衣、长裤。”这种打扮是和天气关系不大,应是时尚风向标所致。
本地土着男女则习惯光脚、将头发扎成锥形,穿长裤,更传统保守。有钱人家会选择用丝绸做夏装,而普通人家多采用麻、布等,所以即便长袍长裤,倒也凉快。
结语:看了小编上文的介绍,您应该已经知道古代的冰箱长什么样了吧,您也应该已经知道古代御用雪池冰窖储冰400年的历史了吧,您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学到的有关古代人如何避暑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呢?那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本文标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