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13:00:00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肥胖是一种慢性病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王彦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将“肥胖”更名为“以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旨在强调肥胖不仅仅是一种脂肪的异常积聚,它还严重影响寿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痛风、胆结石、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不孕、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疾病、焦虑、抑郁,以及某些特定肿瘤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医学减重可以显著改善肥胖相关问题。
肥胖患病率在增长
上世纪中叶,心脏病专家发现肥胖是冠心病、高血压的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期,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入疾病分类名单。
判断肥胖的常用指标有:1.体重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2.腰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时提示腹型肥胖。3.腹内脂肪面积:此指标较为精准,可通过专业设备测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成人肥胖人数达6.5亿。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成人肥胖患病率从1980~2015年增加了近8倍。截至2017年,我国的肥胖人数位居世界首位,已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全球的16.3%和12.4%。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平均年增长1.1%,显著高于肥胖的增长速度。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腹型肥胖患病率31.5%。
数据还显示,肥胖正趋向低龄化,全球儿童体重指数的上升趋势处于加速状态。肥胖不仅会显著增加儿童全生命周期相关慢性疾病风险,还会损害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健康,以及未来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预计至2025年,我国儿童超重人数将达到4850万。
判断是否肥胖,首先要学会正确测量体重和腰围。测量体重:于测量日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后,仅穿内衣的状态下,光脚自然站立在体重计的中央并保持身体平衡后测量。测量腰围: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皮尺,放在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自然最窄部位),皮尺紧贴皮肤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于正常呼气末进行测量,精确至毫米。
肥胖的发病机制复杂
肥胖是一种复杂疾病,是生物、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机体长期正能量平衡(每日摄入能量>消耗能量)的结果。肥胖发病机制的两个主要方面是持续的正能量平衡和体重“调定点”的逐渐上调。在减重过程中,上调的体重“调定点”会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阻止体重的下降,因此,需要减重者相当长时间持续的负能量平衡,才能够有效减重,并抵抗减重后的体重反弹。
近年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种类及其丰度的主要因素。全谷类高纤维饮食有利于肠道内“瘦菌”的生长,而高糖、高脂、高热量饮食则有利于肠道内的“胖菌”生长。这些“胖菌”可增加身体的炎症反应,引发胰岛素抵抗及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合理膳食可以改变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促使他们更健康。
肥胖也有蜜月期
有学者曾提出“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概念,即已达到肥胖诊断标准,但是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的一种肥胖亚型。那么,代谢健康型肥胖是一种健康的肥胖吗?答案是否定的。代谢健康型肥胖只是代表代谢正常,而不能判定其他肥胖相关指标,比如肥胖者身体机械应力或精神方面是否正常,或肥胖者生活质量是否受限。因此,代谢健康型肥胖不能简单地描述为健康。由于肥胖者体内存在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环境,因此有学者称代谢健康型肥胖是肥胖患者的蜜月期,蜜月期后绝大多数人会出现代谢异常并损害寿命。
对于体重指数正常仅表现为腹型肥胖的患者,更需要重视体重管理。研究发现,死亡率与腰围呈正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腰围过细或过粗都会缩短寿命。腹型肥胖者与非腹型肥胖者相比具有更高的危险性。所以,腰围是确定肥胖的重要指标,可以早期提示个体罹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度已经增加。
科学减重很重要
提及减重,首先必须强调的是,有1%的肥胖者是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继发性肥胖,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诊疗。因此,科学评估、医学减重至关重要。
在单纯肥胖者减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三体”,即体重、体脂率、体型。不合理的饥饿疗法可以减重但也很危险,一是能量及营养素失衡所致的身体损害肥胖,包括肌肉量的下降;二是容易发生减重后的反弹,而体重反弹会显著增加体脂率,从而加速身体的代谢紊乱。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会建议,肥胖者需按照体重指数程度结合是否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予以分级,而减重治疗需要依据肥胖分级进行管理。减重治疗的方法首先是生活方式,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行为治疗,其次才是减重药物和减重手术。
最后分享一个减重小贴士:要享瘦、先立志肥胖,三规律、巧安排,定时定量慢节奏,七分饱、已经饱,少油少盐还少甜,睡眠足、心舒畅,运动减脂乐陶陶。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李娜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本文标签: 肥胖 如何判断水肿型肥胖和脂肪性肥胖 过于肥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