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吃不胖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为什么有的人永远吃不胖

2021-03-16 14:03:59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吃不胖

如果告诉你,中国人太瘦了,是不是很想打人?

但你看看你身边,是不是有体重不过百的大胃王,怎么都吃不胖?必须告诉你,他们不是特例。《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研究表明,2014年,中国有1800万体重超轻(BMI低于18.5)的男性,占男性总数的8.1%;体重超轻的女性则高达3030万,占12.6%。

中国人体重超轻的原因纷繁复杂,但庞大的超瘦群体已经表明,体重不足离我们并不遥远。

更加神奇的是,8.3%的中国大家庭里既有肥胖症患者,又有超瘦的人。但显然,超瘦比肥胖更容易被忽视,在崇尚以瘦为美的时代,人们总是默认瘦比胖好,而不是“健康和匀称”比胖和瘦都要好。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吃不胖?体重超轻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健康问题,究竟该如何正确地长胖呢?

天生吃不胖

大胃王体型各不相同,有的人越吃越胖,有的人却怎么吃都很瘦。多年来,“胖”和“瘦”的的病原学问题也一直困扰着遗传学家和临床医生们。

迄今,遗传科学家已经发现至少52种可能影响人类体重的基因,这些基因不仅能让瘦子及时刹车、停止进食,还能控制新陈代谢的速度。

“胖”和“瘦”在基因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影响人类体型的基因不全导向肥胖,也有让人往死里吃都不长肉的“瘦子基因”。例如,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MRC)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降低肥胖风险的基因IRS-1,发现携带这种“瘦子基因”的人变胖的几率远低于其他人。

2007年4月13日,最新一项研究发现,16%的肥胖症归咎于基因问题 / 视觉中国

基因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胖瘦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基因除了会影响人的食欲、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外,还会影响脂肪燃烧的能力。

比如,IRX3和IRX5两种基因会影响人体的产热机制。两种基因中,含有胞嘧啶(cytosine)的基因会导致脂肪储存吃不胖,而含有胸腺嘧啶(thymine)的基因会导致脂肪消耗。同样吃一份汉堡薯条,你吃的脂肪被身体储存,而瘦子却能快速熊熊燃烧。

幸运的是,作为亚洲人的我们,被更多的“瘦子基因”眷顾了。只有14%的东亚黄种人容易发胖,这一比例在西欧白人中达到45%,而在西非黑人中则高达52%。

当然也别高兴得太早,胖瘦基因的爆发完全看薛定谔的心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曾研究过英国几千对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发现如果两人都带有胖子或瘦子基因,但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基因可能就不起作用。

生活的任何一次细微改变,都可能导致基因的“沉睡”或“苏醒”。一些吃不胖的人可能也带有肥胖的基因,只是还没遇到恰当的时机。同样地,一些原本有潜力保持身材的人,却因后天的生活习惯变成了胖子。

中国超模 / 视觉中国

除了基因,上帝还偏爱瘦子的肠道菌群,让胖子吃瘦子的粑粑,都可以减肥哦。

当然做实验不能直接吃粑粑。2013年,马克·史密斯(Mark Smith)博士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粪便银行OpenBiome,精心挑选了一些捐赠者,再把他们的粪便制成微生物悬液或干粉胶囊。这样的“减肥药”并没有听上去那么恶心了吧?

麻省综合医院(MGH)借此做了一项临床试验,让20名胖子服用了由正常体重的人的粪便制成的干粉胶囊。12周后,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吃药,一组服用安慰剂。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粑粑“减肥药”真的改善了胖子肠道菌群,体重和血糖都显著下降,最终达到了减肥的效果。

这说明,瘦子的肠道菌群真的比胖子的努力多了,尤其是肠道中大部分菌群属于厚壁菌门(Fi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他们都在帮助瘦子控制体型。

不过,和基因决定胖瘦的原理不同,成人体内的菌群都是后天产生的,饮食习惯更可能决定了你的肠道里养什么菌。

例如经常吃高油脂食物会减少肠道内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同时使体内的脂多糖(LPS)增加,进而增加肥胖几率。此外,脂多糖这种脂质和多糖的复合物,会间接使得胰岛素受体失活,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概率。

相反,吃不胖的人可能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他们只是看上去吃得很多,但其实营养均衡,不摄入过多糖类和脂肪,也保证肠道中的菌群相对健康。

太瘦的人其实不健康

说了这么多,都是因为在这个“看脸”的年代,胖子们羡慕瘦子既能饱口福,又不长肉。然而,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吃不胖”的人可能比正常人在某些方面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而且危险远超常人想象。

苗条女孩最好常去健身房多运动从而避免心脏病 / 视觉中国

剑桥的医学家们发现,携带IRS-1“瘦子基因”的人虽然体脂率低,但他们的血糖和胆固醇指标超高。他们虽然看上去不胖,是因为脂肪不长在皮下,肉更容易长到内脏上去。内脏脂肪大量囤积在脏器周围,所以当你的瘦子朋友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不显胖”时,可能并没有骗你。

此外,他们还发现携带“瘦子基因”的人——尤其是男性,比没有这种基因的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和心脏病,因为他们瘦弱的身体内部,脏器周围可能全是肥厚的脂肪。

随着年龄的增长,瘦子还会遇到别的麻烦。

因为无论他们吃什么,食物都难以充分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造成营养不良,间接影响骨骼的坚固程度,而且因为缺乏蛋白质没有足够的肌肉包裹。年纪大了,就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瑞士遗传学家雅克·贝克曼(Jacques Beckmann)的研究发现,jiduan 的瘦子有更高的抑郁症和自闭症发病风险,甚至比一般人群更容易产生自杀倾向。

摩纳哥39岁女子因节食减肥体重仅剩27公斤 / 视觉中国

《柳叶刀》刊登过一项英国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体脂含量越高,老来换老年痴呆的概率越低。这项研究的样本涵盖英国200万人,平均年龄55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5。最终这200万人里有45507人被诊断为老年痴呆,平均发病率为千分之2.4,但那些体重较低的中年人罹患老年痴呆的概率更高出三分之一。

而在中国,身体极瘦的人可能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2016年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中国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者占3.4%,甚至高于同为发展中地区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而且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是农村地区儿童太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这一现象做过研究,他们发现,直到2010年,贫困农村儿童低体重率还高达8.0%,由此造成的生长迟缓比例更高达20.3%,人数超过1000万。对最需要“长身体”的儿童而言,这绝不是个小数目。

2012年4月12日,贵州威宁龙场镇柳树小学的孩子们在操场排队打“营养餐”午饭 / 视觉中国

中国居高不下的儿童贫血率就和发育时期的体重有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显示,2010年,东部沿海大城市婴幼儿贫血率达到20%以上,而个别西南贫困县则高达70%。除了贫血,体重超瘦的儿童更容易患上急性营养不良、肺炎等疾病,长期偏瘦还容易影响智力水平,造成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

人们也许想不到,除了西部边陲的贫困儿童,中国体重偏轻最突出的人群竟然是大学生,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体重偏轻者占23%。体重偏轻的女性比男性多很多,主要原因在于不运动和节食。

超瘦的育龄女性则可能将营养不良的症状传给下一代,严重的还会造成流产、畸形儿或早夭,即便生下来也母乳也难以为继。

求求你胖一点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两种身材,要么是身材消瘦的竹竿,要么是满身赘肉的胖子,健硕匀称的体型在人群中,简直是稀有的外星人,难道亚洲人就不能拥有完美的身材吗?

完美的体型,并不都是先天决定的,一些出生在欧美国家的华人可能比生活在中国的同龄人更健硕,就表明后天因素可以改变许多。

亚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与科比的体型不相上下 / 视觉中国

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型很不容易,为了改变这一点,就要从改变中国人的运动习惯和饮食结构开始,毕竟吃和动的配合就是增肌减脂的最佳途径。

相比之下,欧美中产阶级从很小的年龄就接受系统性的体育训练。无论是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还是去社区健身房,社会都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提供了硬件和政策保障。此外,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美国人每人每年花在运动和健身上的钱大约是512.2美元,占总收入的9%。英国人每年花在健身上的钱大概是150亿英镑,人均约合235英镑。

和同龄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不利于健康长肉。今天中国人日常饮食朝着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膳食纤维发展,蛋白质的摄入量也远不及美国人。

南京一所外来工子女学校食堂里的午餐吃不胖,蛋白质、肉类远远不足 / 视觉中国

例如,美国每人每天摄入蛋白质115克,中国只有89克,除去受贫穷和饥荒困扰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只处在下游水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长肉背道而驰,长期吃中餐要么不长肉,要么导致虚胖。

对于怎么吃都不胖的人,你们的基因和肠道菌群已经把肥肉堵死在门外了,但万幸的是,不会限制你长肌肉。想变得壮实一点,就要保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均衡摄入,首先要放弃的就是两碗米饭配一盘菜的中式主食优先吃法。

改为优先吃高蛋白和高膳食纤维食物,例如脱脂牛奶、蛋清、鸡鱼肉类,高膳食纤维食物包括燕麦、玉米等等,运动完后补充适量简单碳水食物,可不是柠檬红茶这种高糖分饮料,而是少量的糖、蜂蜜、水果、细粮等等。同时应该注意烹饪方法,比如中餐里的猛油炒菜一定没有沙拉健康,因为会破坏蔬菜中的营养物质。

来,欣赏下中国举重队运动员的肌肉 / 视觉中国

但是,如果单纯模仿美国人的营养结构而不加强运动的话,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会让你增加脏器肥胖的风险,这也是美国肥胖率高的来源。因为多余的蛋白质会在肝脏转化成葡萄糖,最终形成脂肪,连同没办法消耗掉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一起,成为肥胖的诱因。

因此,极瘦的人也要对肥胖保持警惕,瘦弱和肥胖之间的距离比瘦弱和健硕之间的距离近,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另一个jiduan 。

如果皮脂率很低的人想增肌,力量训练是最必不可少的,增肌的较快途径是去健身房做强度足够引起乳酸的无氧运动,例如俯卧、深蹲等各种健身训练,也包括篮球、足球等等。同时忽略瘦人不宜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有氧操等等。从增肌的基本原理看,肌肉纤维只有在力量训练中被破坏后才会重新生长,并且慢慢变大,也才能承受更重的重量。

看到这里,胖子们也别偷笑了,说好的减肥,中午咋又偷吃薯片、蛋糕和肥肉了呢?

参考资料

[1] Martinez, J. Alfredo. “Body-Weight Regulation: Causes of Obesity.” In?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00, Vol. 59, 337-345.

[2] Borel, Brooke. "Skinny Genes: Are Some People Born to Be Thin?" in?Youbeauty, 4 Jan. 2012.

[3]Doak, Colleen. etc. "The Underweight/Overweight Household: An Exploration of Household Sociodemographic and Dietary Factors in China." in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5 (1A), 215-221.

[4]He, Yuan. etc. "Prevalance of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Reproductive-Age Women and Adolescent Girls in Rural China." in Am J Public Health. 2016 December; 106 (12): 2103-2110.

[5] Kronenefeld, B. Lauren and Lauren Reba-Harreleson. "Ethnic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Body Size Perception and Satisfaction." in?Body Image, 2010, Vol.7, No.2, 131-136.

[6] Cockram, Emily. "Tummy Turners - What is research saying about gut bacteria?" in?The Nutrition Press, 9 Dec. 2014.

[7] Tara, Sylvia. The Secret Life of Fat.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2016.

[8] BBC One.?The Truth About Fat. 2012.

[9] Lam, Yan. “Role of the Gut in Visceral Fat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n?Obesity, 2011, Vol. 19, Issue 11, 2113-2120.

[10] Chiriac, Mircea, Mousumi Mahapatro, Markus Neurath and Christoph Becker. “The Microbiome in Visceral Medicin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besity and Beyond.” In?Visceral Medicine, 2017, Vol. 33, 153-162.

[11]Ren, Xiaohua. etc. "Prevalence of?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Region of Anhui (China)." in Nutr Hosp. 2014 Dec 16 31 (3): 1089-93.

[12]Doak, Colleen et al., "Overweight and Underweight Coexist within Households in Brazil, China, and Russia,"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30, no. 12 (2000): 2965-71.?

[13] Smith, Peter. "A New Kind of Transplant Bank." In?New York Times, 17 Feb. 2014.

[14] Sanz Y, Santacruz A, Gauffin P.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in?The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2010, Vol. 69, No. 3, 434-41.

[15] Gomes AC, Bueno AA, de Souza RGM, Mota JF. “Gut microbiota, probiotics and diabetes.” in?Nutrition Journal. 2014, Vol. 13: 60-69.

[16] Vrieze A, Van Nood E, Holleman F, Salojarvi J, Kootte RS, Bartelsman JF, et al. “Transfer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from lean donors 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in?Gastroenterology. 2012, Vol. 143, No. 4, 913-916.

[17]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Trend in Adult Body-mass Index in 200 Contries from 1975 to 2014: a pooled analysis of 1698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with 19.2 million participants". in The Lancet. April 2016, Vol. 387, No. 10026, 1377-1396.

吃不胖

本文标签: 吃不胖 一天吃多少巧克力会胖 胖吃你家饭了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