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 11:55:59 | 人围观 | 编辑:lm02
其实养生就是多注意身体健康,多吃一些健康的食物,还有多留意身体一些好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不好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让自己远离疾病。养生的重要性就是身体健康,在乎的人就会很注重养生,不在乎的人就不注重养生。那么,日常生活中养生的重要性是什么呢?养生都有哪些重要性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人体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饮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科学的饮食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养生的重要内容。
1.饮食养生的原则
1.1全面膳食 饮食多样化,食谱广泛,各类食物合理搭配。
1.2饮食有节 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
1.3因人择食根据年龄,性别,体质不同而选择食物。
1.4因人择食因时择食 根据季节气候特点而选择食物。
2.饮食养生的特点
2.1因后天之本,及早食养:
2.2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
2.3先食疗、后药饵:
2.4多讲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
3.饮食养生的途径和方法
3.1养生的途径
顺四时而适寒暑、节饮食而慎起居、坚五脏而通经络、避虚邪而安正气。
3.2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食之物都有性,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饮食养生是结合中医理论合理地调节饮食,以达至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其原则是饮食有节,五味调和
二、吸烟
不吸烟的人不要学抽烟,吸烟成瘾的人戒烟应辩证地对待。如果打破旧机制又不能及时形成新机制,人体失衡就会生病。所以戒烟应逐渐少吸,不可断然。
三 喝酒
“酒为百药之首。”但饮酒要遵循规律: 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 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四、吃水果
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上午吃水果伤气;下午吃水果去燥。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本。
五、喝茶
茶是人们应该选择的饮料。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体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春温喝——花茶. 性温,有穿透性。所以,胃寒的人喝花茶暖胃 。头昏脑涨的人喝花茶,有助于醒脑。夏热喝——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秋凉喝——乌龙茶,属于平性。冬寒喝——红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有助于暖胃。偏温性茶叶,上午喝有助于补气。偏凉性茶叶,下午喝有助于收气。
六、情志养生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主张专心致志,保持精神静谧,“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避免“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要想使身体健康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精足,则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则防老抗衰有术。《千金要方》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戒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
养生就是坚持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养身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顺应四时、劳逸结合、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运动有恒、舒畅情志。如《黄帝内经》所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我们应从古人强调的养生智慧和养生方法来对照自己的生活,找寻健康的金钥匙。总之,合理地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恰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几乎全部转化成人体的组织和能量,以满足生命运动的需要。这种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真气结合,形成人体正气,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致病因素)。中医饮食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养生保健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养生重在生活化,养生贯穿一生。
总之,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持之以恒、全方面的调养,而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珍惜生命,首善健康!养生不需要雄厚的资本,只需我们的爱心及对生命的关爱。在这一领域,我们每个平民百姓都可做一个不平凡的人,让青春挑战岁月,让健康、青春、活力与不老的生命相伴,这样才能迎来一个高龄而充满活力的社会。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被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西方谚语说:“预防胜于治疗”,东方谚语有云:“有病要早治”;东西方对疾病都有共同的看法:疾病治疗不容易,所以预防与早期治疗疾病是有必要的。西医的预防医学讲“保健”,而中医则强调“养生”。养生保健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人都会经历衰老,进而产生疾病;并且当疾病一旦出现症状时,要想根治是很困难的。
人的衰老会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讲生命有五个阶段:生、长、壮、老、已;也就是说,人出生之后,就会自然经历成长阶段、强壮阶段、衰老阶段,最后走向死亡;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衰老阶段是人生的转捩点,因为从此身体的机能开始走下坡,并因此产生疾病,疾病会不断的恶化,愈来愈严重。
为什么人会衰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黄帝内经》提到人的衰老与肾中精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在成长与强壮阶段,肾中精气很旺盛,人跟着生长与发育,不太会有疾病的发生;然而,在进入衰老阶段时,肾中精气开始衰弱,脏腑功能与气血循环也开始变差,疾病也就产生了。
因为衰老会产生疾病,所以养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相当重要的,必须在衰老之前就要未雨绸缪,不能等到疾病已经相当严重,才想到养生,这样就为时晚矣。就像《黄帝内经》所讲,如果疾病已经生成再来吃药,** 已经发生再去平定,就好像口渴了才去凿井,战斗已开始才去铸兵器,不是太晚了吗?所以《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疾病一旦出现症状,要根治是很难的
西医研究发现两个关于疾病的重点:(1)疾病的初期通常是没有症状的,(2)疾病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已经进入疾病的中、后期阶段,这时组织、器官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此时要想完全根治疾病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在没有症状之前,就应该养生与保健。
许多病人会问:糖尿病能根治吗?是不是要吃一辈子的药?最后还要注射胰岛素,甚至洗肾、失明呢?为什么许多疾病都无法根治呢?这是病人殷切想知道的,但是作为医生的也无可奈何。
第2型糖尿病的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顶多是容易疲倦,此时主要的病理机转是细胞对胰岛素的不敏感(胰岛素抗拒性)。但是,一旦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时(多尿、多渴、多食、体重减轻等),饭前血糖多已超过200 mg/dl。这时已有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为什么胰岛素会分泌不足呢?就是因为胰脏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发生变性,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变性。再经过几年,胰脏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会严重不足,最后必须终生依赖注射胰岛素。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一旦出现症状就很难根治的原因。
本文标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