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怎么过中秋节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民族特色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怎么过中秋节

民族特色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怎么过中秋节

2022-08-08 11:45:53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中国有56个民族。在这么多的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和风土人情。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少数民族如何度过这一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特色风俗习惯

蒙古族

蒙古人爱玩“追月”。人们骑着马,在银色的月光下驰骋在草原上。他们向西疾驰,月亮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西,“追月”。

藏族

** 很多地区的藏族同胞也会一起过中秋节,他们就成了“寻月”。

是夜了,少男少女和娃娃们,沿着河边,把明月倒映在水中,把月光覆盖在周围的池塘里,然后回家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人民以“走月”的习俗庆祝中秋节。

中秋之夜将至,宋陆生和来自各个村舍的舞蹈队踏着月光一路来到附近的村舍,在那里与村民们相约赏月,竞歌载舞,彻夜狂欢。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亮”。云南泸西德昂族青年男女,中秋明月皎洁时,山岗收尾。不时传来悠扬的葫芦笙声,青年男女们一起“串起月亮”,畅谈感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叶来订婚。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庆祝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跳上月亮”。晚上,这个民族所有村庄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聚集在山村的空地上。腰缠薄纱的姑娘,布衣的小伙子,老男人,老女人,小娃儿,都在热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他们互相表白爱情,仿佛月亮都为之动容,更显得妩媚明亮。

仡佬族

节日前的“虎日”,仡佬族在全村宰杀一头公牛,留下牛心供中秋之夜祭祖灵,迎新谷,称之为“八月节”。

朝鲜族

韩国人用木杆和松枝搭建“观月架”。明月升空时,请一些当选的老人登上观月架。老人看完月亮后,点上观月架,打长鼓吹笛,一起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

桂西壮族的“祭月邀神”活动更为典型。每年农历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的露天里搭起一张桌子,用来供奉祭品和香炉。在桌子的右边,种着一尺左右高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着树,也作为月神下凡的梯子。这里保存着月亮神话的古老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露娜下凡,由一两个女性作为露娜的代言人;神对宋;神算命;有四个阶段:歌手唱送神咒之歌,送露娜回天。

黎族

黎族人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节”。届时,各集镇将举行歌舞晚会。每个村子会由一个“调音头”(即首领)带领,青年男女参加,互相赠送月饼、香饼、甜饼、花巾、彩扇、马甲,成群结队。晚上,他们聚在火堆旁,烤野味,喝米酒,唱歌。未婚青年趁机一探究竟。

少数民族怎么过中秋节

崇拜月亮和拜月的习俗在少数民族中也很普遍。在中秋节晚上,云南傣族有一个流行的习俗“拜月”。根据戴的传说,月亮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变的。简言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年轻人,他带领傣族人民打败了敌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爱戴。后来他不幸去世后,变成了月亮,升到了天上,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在中秋节,年轻人一大早就带着火药枪上山去打火鸟和野鸡,为节日狩猎。姑娘媳妇们忙着去湖边,在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在忙着为节日准备晚餐。奶奶忙着做糯米饭,煮不同大小的食物。四张桌子的每个角上都有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里都插着一个冷香。月亮从山上升起,照亮了冷香,全家人开始“拜月”。然后,向空中放了一把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张小方桌前,品美食,笑赏月,其乐融融。

鄂伦春族祭祀月亮时,在空地上放一盆清水,摆上供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亮跪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把月亮的倒影放在清水盆里。然后,人们不断用鹅卵石敲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

桂西壮族的“祭月邀神”活动更为典型。每年农历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的露天里搭起一张桌子,用来供奉祭品和香炉。在桌子的右侧,种上一根一尺左右高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会树,也作为月神下凡的梯子。这里保存着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露娜下凡,由一两个女性作为露娜的代言人;神对宋;神算命;有四个阶段:歌手唱送神咒之歌,送露娜回天。

蒙古族人在中秋节“追月”。在中秋节晚上,蒙古人喜欢玩“追月”的游戏。人们骑着马,在银色的月光下驰骋在草原上。她们

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 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 (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结语:看完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现在对于各个民族是如何度过中秋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相信看完以上内容大家都会感到很惊讶,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是越来有这么多的中秋习俗。

本文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