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2022-05-19 14:50:38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水域辽阔,烟波浩渺,其诗赞美“北国江南”。在这个以船代车,湖泊面积大于陆地的独特地区,积淀了许多独特的水乡民俗。

“草青水亮,船上满是鸬鹚。鸬鹚收起翅膀,想要下水,只等渔夫的声音。船头哗啦啦一声散了,浪花四溅。公的遇到大鱼,却吞了一大半……”这是古代诗人吴嘉基在七言歌行《捉鱼行》中对鱼鹰捕鱼的生动描写。诗里写的鸬鹚,就是白洋淀上的鱼鹰。

如今,只要走进白洋淀鸳鸯岛民俗文化村,依然可以欣赏到具有特定地方特色的“鱼鹰垂钓”。养鹰人都是经验丰富的当地老渔民,甚至还有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们放鹰时矫健的姿态,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在鹰牧人的控制下,狭窄的鹰排乘风破浪。一声令下,鱼鹰跳入水中开始捕鱼。一只鱼鹰叼着一条鱼一出现,驯鹰人就一只手抓住鹰,另一只手把鱼扔进船舱。

有意思的是,对于钓鱼的“英雄”,养鹰人也采取了奖惩分明的措施。鱼鹰在捕鱼前总会饿一会儿,这有助于它更努力地“工作”。它的喉咙下面有一层皮肤,可以暂时储存抓到的鱼,皮肤的下端绑着——颗丘疹(湖中特有的水生植物),防止鱼进入鹰的胃中。当然,如果鱼成功了,鱼鹰会得到两三条小鱼的奖励。短暂休息后,它会再次跳入水中,开始新一轮的渔猎。

早就有人说,白洋淀芦苇席久负盛名,产量高,质量好,远销日本、加拿大。据《安新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白洋淀苇席作为土特产向国家进贡,可见白洋淀苇席生产历史悠久。在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中,广为人知的描述是——”.这个女人正在整理座位。很快在她的身体下面,就被织成了一大块。就像坐在一片白雪上,又像坐在一片白云上。”我们可以看到白洋淀席子的诱人魅力,质地柔韧,颜色洁白。

在民俗表演中,我们没有有幸观看到编芦苇席的场面,但看到了几位老母亲用芦苇编草帽的现场演示。我看到他们熟练地把芦苇放在手中。几个回合下来,一顶帽子的外罩、内衬、帽檐都成型了。据其中一位老母亲说,完成一顶芦苇帽需要三个人一天的时间。之后成品的形状就像帽子一样,看起来结实耐用,做工也相当精致细腻。经询问,这种具有白洋淀水乡特色的纯手工艺品价格并不贵。

中国人婚礼用轿子,而“船轿”是白洋淀特有的婚礼习俗,也是水乡人在婚礼上自娱自乐的喜庆习俗。

白洋淀的婚姻很讲究。除了一些早已废弃的迷信仪式,一般有六个程序:求婚、订婚、致敬、和好、结婚、回国。船轿子婚宴是婚姻中真正热闹的一天,也是婚礼仪式的高潮。一般有两条船,一条是青年男子用的简易蓝色轿子,一条是迎接新妈妈的红色轿子。红色轿子的顶部是用彩缎做的,轿身用红绸子系着,连船舷上的轿杆也用红绸子紧紧裹着。船夫是村里人公认的划船高手,船轿子在广阔的湖面上不晃不晃,寓意着“小两口以后的生活会一帆风顺,稳稳当当”。

船轿子迎客历史悠久,被白洋淀人津津乐道,大概是因为水景太丰富,令人回味无穷吧!如果你有机会参观白洋淀,你仍然可以

本文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