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12:30:23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抑郁症,也称为抑郁障碍,其特征是显著和持续的抑郁,这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类型。可见,临床抑郁症与情况并不相称,抑郁症的范围可从抑郁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能有自杀的企图或行为。甚至出现木材僵硬;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躁动;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症状。每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老年人甚至数年,多数病例有复发趋势。每次发作大部分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成为慢性。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网站吧!
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也可能采用精神分析、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抑郁症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主要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抗抑郁药(NASSA、NASSA、NaSSA)。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大,使用量明显减少。
抑郁症心理治疗
对于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抑郁发作患者,往往需要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得到认可。
抑郁症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疗法————重复经颅磁ciji (rTMS),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抑郁发作。
患者经常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
1、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
很多患者会否认、逃避、掩饰、拒绝,不愿正视自己的病情,但往往“越挣扎越深”。“有病就要先治。”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疾病,都要先控制症状,一旦稳定再加其他辅助治疗。如果放任不管,或者以为靠意志力就好了,那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严重,就像滚雪球一样,很难收拾,而且会很糟糕!
2、停止问“为什么是我”
思考“我为什么生病?”只会让人更加绝望,更加不甘心。不要再问“为什么是我”。你可能已经忽略这个问题很久了。现在,你只是累了,病了。你的身体已经向你发出了求救信号。是时候停下来好好照顾它了。
生活的无奈让我们总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却又因为生活不得不做。为了上学,我们必须留下来;我们不得不离家去工作。
3、抑郁症不是羞耻的秘密
患者往往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患病,因为害怕被外界扭曲和贴上标签。“你不必接受所有这些负面意见,更不用说与毫无根据的批评共舞了。”患者要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很差。他们真的病了,需要专业的医疗救助。如果你保密,你会一个人默默承受,但会更痛苦,因为你需要身边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不用放大镜自我检查
患者习惯用放大镜自我审视,甚至频繁承认自己是失败者。“犯下所有的错误都是我的错”并承担所有的责任。自省是好事,但结果应该成为助力,而不是阻力。“不要责怪自己,也不要试图事事完美。有时候,真的是别人的错。”
5、饶了自己
患者往往是杞人忧天,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练习每次心情低落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关谁的事?”其实生活中只要管好自己的事,别人的问题就不用插手了,比如婚姻幸福不幸福,老板会不会涨工资,至于天灾人祸,这年头。
爷的事,更是超过能力范围,无从预测掌控,就把结果交给老天吧!6、改变“视盲”
抑郁会影响行为,而行为又会反过来滋养忧郁的情绪,“我们在心里迷了路,”一名曾罹患忧郁症的医学院女学生以文字描述情绪转折,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无力感、绝望和挫折感,而且,这种负面想fahui 渐渐扩散,包括对整个人生、社会,都产生莫大疑问。
7、关掉负面思考模式
抑郁症出现的“自动化负面循环思考模式”,往往把患者导入错误方向,愈是急切地想复原,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当心情起了大雾,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坐下来耐心等候”,政大心理系教授许文耀提醒,如果拼命搅拌,只会让情绪变得更混浊,它自动会沉淀,等到雾散了,清澈的那一面自然就会浮现。
可以用理性抽离的方法把自己剖开,感觉像是在看待别人的问题,以一个旁观者的立场观察它、记录它、揣摩它,知道这一切终究会过去,也就不觉得有那么可怕了。
8、保持规律作息
抑郁还会影响身体,使你思绪紊乱,饮食、睡眠以及生活秩序变得毫无章法。就像你得了感冒,医生会叮嘱你要多休息、保持营养均衡。
“睡得好”、“吃得好”、“按时服药”是忧郁症病人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则,每天睡前服一颗抗忧郁药或助眠药物,这没什么好难为情,并不丢脸,可以让免疫、循环系统维持正常运作,身体机能恢复得快,病才好得快。
9、善用身体气压计
预测天气的好坏需要靠气压计,身体各部位和情绪压力有紧密的连结,并且会传达讯息,你也可以利用“身体的气压计”来侦测自己的状况。
做法是,找一个你认为对压力及困难反应相当敏感的身体部位,譬如肩颈、胸部或腹部,每天特别观照它,留意它的变化,是否收缩、紧绷或不舒服,一旦发现状况不佳,可用冥想、深唿吸、按摩、泡澡或其他放松训练,帮助减轻解除压力。
10、不做“耗竭的漏斗”
瑞典籍心理学家亚斯伯教授(Marie Asberg)曾提出一个“耗竭漏斗”的理论:情绪持续走下坡的人,通常也是那些最认真负责的工作者,他们会过滤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滋养身心的活动,就像一个往下漂流的漏斗,不断流失可以储备能量的休闲娱乐,让生活圈变得愈来愈小。但更多的负担与压力导致心力耗损的情况更严重,当漏斗愈来愈狭窄,一个人就愈有可能崩溃或耗竭。
此时此刻,绝对不宜从事更繁重的工作,也不做复杂的思考和决定。你需要的是度假、参加讲座、到社福机构做志工、看喜剧电影、拜访好友,或者从事你过去一向喜爱的消遣嗜好。但切记,你的“活动”不包括喝酒或服用任何未经医生许可、会引起亢奋的药物。
本文标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