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原理及其杀菌工艺条件的确定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杀菌原理及其杀菌工艺条件的确定

杀菌原理及其杀菌工艺条件的确定

2021-06-05 10:00:40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杀菌原理及其杀菌工艺条件的确定一、 食品罐藏原理 ㈠.热力杀菌原理: 微生物 1.引起腐败的原因 食品中的酶 其他化学 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当食品被采收或屠宰后往往会分解食品使 其不堪食用。但一般这比酶的抗热性不强。通常在装罐前的热处理过 程中就失去活性。所以罐头保藏食品的热处理杀菌对象主要是腐败微 生物。 2.何为杀菌: 当食品加热到某一高温,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微生物失去生命力, 以保藏食品的过程称之杀菌。 3.商业杀菌: 使罐头在一般正常条件下,运输贮藏和分配销售的时候,罐头不 再遭受腐败微生物破坏致于腐败杀菌,同时也不会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热力 杀菌。 要达到商业无菌,必须借助于密封容器,进行密封。防止再污染, 达到商业无菌。 ㈡.杀菌条件的科学确定: 1.杀菌条件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有: ①. 食品的特性、粘度、颗粒大小 ②. 固体与液体的经例 细菌 酵母 霉菌③. 罐头的大小 ④. 装罐前预处理过程 ⑤. 污染腐败微生物的种类、习性、数量等 2.杀菌条件确定的依据: ⑴.微生物的耐热性及种类: 首先必须对食物对象进行微生物方面的调查,搞清造成污染微生 物 有 哪 些 ? 哪 些是 腐 败 和 致 病 菌? 它 们 的 耐 热 程度 如 何 ? 继 而 进行 耐热菌的 TDT 值、 值、 值的测定和计算。

D Z 这对制定杀菌规程来说, 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步。 对于低酸性食品,其主要危害是肉毒杆菌,因此,低酸性食品罐 头杀菌的中心目的,就是要彻底杀死肉毒杆菌。 ⑵.食品的传热、速度:fh.j(有些资料称热穿透速度) 随着罐头内容物的不同以及固液比基质的粘稠度,固形物在罐内 的排列方式及固形物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它们的传热方式和传热速度 也不相同。有的是以对流传热为主,有的是以传导为主,有的是两者 兼有。传热方式对杀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我们绝对不 能忽视。 ⑶.罐内初菌数 基质中的初菌数对杀菌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微生物的生 长 或 死 亡 都 是 按照 对 数 规 律 递 增或 递 减 的 。 因 此对 同 一 种 微 生 物来 说,如果污染严重,那么要达到一定的安全值,所需的杀菌时间就长, 反之则短。 3.确定热力杀菌工艺条件的过程:腐败微生物的耐热性(F 和 Z)杀菌条件的理论计算食品的热传导值(j.fh.fz.fcx)实 罐 试 验确证性接 种试验保温试验 30~35℃ 1~3 月正常生产线 实罐试验感 官 品 质 及 经 济 性 评 价 正确杀菌 工艺条件 确定耐热性 试验腐败微生 物的分离常年性腐败腐 败保温试验 30~35℃ 1~3 月正常二、腐败微生物的耐热性 ㈠.腐败微生物的一般习性 对环境的要求:① 食品按 PH 分类 ① 高酸性 PH<4.0 ②酸性 PH4.0~4.5 ③ 低酸性 PH>4.6 空气 ② ③ PH㈡.要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分: ① 酸性:在酸性食品中肉毒杆菌不产生毒素。

② 低酸性:在低酸性食品中肉毒杆菌产生毒素。 总之:a.在低酸性食品中(PH>4.6)就有可能使肉毒杆菌芽孢产生。 所以要接受杀死肉毒杆菌的热量 100℃以上。 b.在酸性食品中(PH<4.5)它不可能产生肉毒杆菌毒素,所以 一般低于 100℃以下。 c.酸化食品可按酸性食品接受杀菌。 ㈢.微生物耐热性的测定: 1.烧瓶法 2.TDT 试管法 3.TDT 罐法TDT—指测定热力致死时间的试管或罐:在测定细菌耐热性时,应尽可能避免热传导的因素,所以要求瞬 时加热,瞬时冷却。 在做试验时,温度应达 4~5 个之多,温差一般为 2.5~3.0℃,以 不同温度进行耐热试验,其杀菌时间要有一定的间隔。 ㈣.微生物耐热性的表示法: 1.D 值:在某一温度下,减少活菌数 90%所需的时间(通常用“分” 表示) 。 D 值相当于细菌致死曲线斜率的负倒数。 D 值愈大,表示该菌芽孢耐热性愈强。 微生物的死亡规律符合于指数规律 y=a x。c c0=10 -t/Dc c0c:表示在某一温度下,经过 t 时间后,该菌的残留浓度。 log=t Dlog D=-t Dt:致死时间t log a ? log bt log c 0 ? log c或 D=2.F 值和 Z 值: ① F:在特定温度下,将一定数量的菌全部杀死所需的时间 或:在 121.1℃时,杀死一定量的菌所需的时间,也就是 121.1℃的 TDT 值,与环境、数量菌种、菌类有关。

② Z:每一种 D 值变化 10 倍或 时的温差。10 1或:热力致死时间曲线,斜率的倒数。 或:热力致死时间每变化 10 倍或 所供给的温度差,它与环境数10 1量、菌种、菌类有关。在这条曲线每一点上的细菌总数 时间 100 是相等的。也就是讲任何一点杀 菌总数是相等的10121.1温度121.1温度内视性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z 值的求法: ①.根据内视性热致死时间曲线求 z logD Dr热力致死时间曲线= Tr? Tr zDr—参照的 D 值(即 121.1℃时的 D 值) D—任意温度下的 D 值②.根据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在曲线上找出对应于一个对数循环的值 或计算某斜率的倒数。 ③.D、F、Z 值的大小对杀菌速度的影响 D、F、Z 值的增大,说明杀菌速度慢,微生物本身耐热性强 ④.热力致死时间曲线议程r T log ? = ?? Tr Z∑r:对应于 Tr 该菌致死时间(或特定温度 121.1℃) ∑:对应于 T 该菌致死时间(任意温度) Z:热力致死时间穿过一个对数周期所需的温度差 T:任意一个致死温度⑤.杀菌值的确定: 罐头食品杀菌的目的在于使罐内腐败微生物失去活力,以便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保持食品不变质。

杀菌_巴氏杀菌_杀菌药

为了确定杀菌值,首先要知道引起该罐头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及其 耐热性最强的是哪一种和它的耐热程度多高, D 值和 Z 值如何?其 即 次根据 T=D(loga-logb) ,还要了解被污染的程度。低酸性食品罐头 中常有肉毒杆菌数生长产生毒素,所以首先要保证杀灭肉类杆菌,这 是低酸性罐头食品杀菌时的最低要求。 根据许多学者的试验测定:肉毒杆菌芽孢的耐热性较高,为杀菌 的对象菌,其浓度指标下降到 C0 C=10 -12C 0 a 10 C 0 10 时间B 10 -12C计算说明: 例 1:设某一低酸性食品罐头中,每罐含有肉毒杆菌芽孢 1 个,而希 望产品 1012 罐中,经杀菌只有一罐残存,这样在 121.1℃下,杀菌需 要多长热处理时间? 解:a=10 12 b=1 求 t=? 根据 D=t log a ? log bt=D(loga-logb)=D(log10 -12 -log1)=12D 根据科学试验证明:肉毒杆菌的耐热性较高 D=0.204(分) 代入上式得:t=12×0.204=2.45(分) 根据 T 值的定义:D 值如果是 Dr 即 D121.1℃,则上式中的 t 值就相当于 F 值, F=12Dr, 这主要是考虑到肉毒杆菌在公共卫生上的因素, 的以必须先用 12D 值才安全,根据美国等国的实际经验,这样的杀菌 值才不会有中毒问题发生。

但是低酸性食品中,引起腐败变质的其他微生物的耐热性 还有比 肉毒杆菌更强的,如嗜热菌芽孢,Dr 可达 3~4 分钟,如同样采用 12D 值杀菌强度,虽可以使其腐败率降低到非常小的程度,但对感官品质 极为不利,甚至不能食用,以采用 4~5D 的杀菌值为宜,6D 也可以接 受。 虽然 Dr 值知道后,就很快求得在 121.1℃对杀菌的时间,但要求 其他杀菌温度时要达到同样的杀菌效果所需的时间,还必须用微生物 特性的另一个值,即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 Z 值。 logD Dr=Tr ? T Z例 2:某产品每克含 Z=10℃,D121.1℃=2.00 的芽孢 10 个,罐重 570 克,杀菌温度为 115.5℃,问欲用多长加热时间才能达到正常的腐败 率(0.01%)?如果半成品严重腐败,使腐败率变成 0.1%,若仍要达到 正常的腐败率,问需要对该半成品用多长的加热时间?每克半成品芽 孢数增加了多少个? 解 : ① 已 知 : Z=10 ℃ ,D121.1 ℃ =2.00杀菌, a=10×570 个 , b=0.01% , 求∑115.5=? t= D121.1℃(loga-log5)=2(log5700-log0.001) =2(log5700-log10 -4 )=2(3.7559+4) =15.51(分) log∑r-log∑= ∵t=∑rT ? Tr Zlog15.51-log∑= log15.51-10115 . 5 ? 121 . 1 10115 . 5 ? 121 . 1=log∑log15.51+0.56=log∑ ?+0.56=log∑ ∑=56.23(分) 答 : 温 度 为 115.5℃ 时 需 要 56.23 分 钟 的 时 间 才 能 达 到 正 常 腐 败 率 (0.01%) 。

②已知:t=56.23 分 a=10×570 b=0.001 求 D115.5=?t115.5=D115.5(loga-logb) D115.5=t115 . 5 ? 5 log a ? log b=56 . 23 log 5700 ? log 10 ? 4灭菌与无菌操作技术一、物理灭菌法 二、F 值与 F0 值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 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在检 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因此,对灭菌方法的可 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F 与 F0 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1. 值研究表明微生物受高温杀灭时, D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即:式中 N。为原始微生物数,Nt 为 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k 为死亡 速度常数。lgNt 对 t 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令斜率的负倒数为 D 值,即: 由式 6-3 可知,当 lgNt- lgN0=1 时 D=t,即 D 的物理意义为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 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时间。

D 值是微生物的耐热参数,不同微生物在 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 D 值,如表 6-4 所示。 表 6-4 灭菌方法 蒸气灭菌 微生物种类 嗜热脂肪芽孢杆 菌 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 菌 蒸气灭菌 嗜热脂肪芽孢杆 菌 蒸气灭菌 产芽胞梭状芽孢 杆菌 105 5%葡萄糖水溶液 1.3 121 注射用水 3.0 121 5%葡萄糖水溶液 2.4 不同灭菌方法不同微生物的 D 值 温度/?C 105 介质或样品 5%葡萄糖水溶液D ֵ/min87.8干热灭菌 红外线灭 菌枯草芽胞杆菌 枯草芽胞杆菌135 160纸 玻璃板16.6 18 秒2.Z 值 随温度升高,微生物死亡速度加速,即 k 增加,因而 D 值下降,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100~138?C)lgD 与温度 T 呈直线关系,直线的斜率 由于此斜率为负值,为避免引入负数,令:故 Z 值为降低一个 lgD 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 1/10 所需要升高的 温度。如 Z=10?C,则灭菌时间减少至原来 1/10,而灭菌效果保持不变需要升高的的温 度为 10?C。表 6-5 是一些药物溶液的 Z 值。式 6-4 也可表示为:设 Z=10?C,T1=110?C,T2=121?C,则 D2=0.079D1。

杀菌_杀菌药_巴氏杀菌

即 110?C 1 min 与 121?C 0.079 min 的灭菌效果相当。 若 Z=10?C,灭菌温度每升高一度,则 D2=0.794D1,即温度每升高一度,达到相同 的灭菌效率的灭菌时间将减少 20.6%。 表 6-5 不同溶液中测定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 Z 值 溶 5%葡萄糖水溶液 液Z ֵ/?C10.3注射用水 5%葡萄糖乳酸盐林格氏溶 液 pH 7 磷酸盐缓冲液8.4 11.3 7.63.F 值与 F0 值 (1)F 值F 值的数学表达或可表示如下:式中 t 是测量被灭菌物品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 0.5~1.0 min 或更小,T 是每个△t 测量被灭菌物品的温度,To 是参比温度。由此表达式,F 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 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 To 给定 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以 min 为 单位。F 值常用于干热灭菌,例如干热灭菌的参比温度用 170℃,消毁大肠杆菌内毒素 的 Z 值为 54℃,则采用 250℃干热灭菌消毁上述内毒素的 F 值为 750 min。 根据式(6-2)及(6-3),则: 若 Nt 确定为灭菌效果(国际标准为 10—6, 即灭菌后微生物的存活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也可将在一定温度(T)下杀死容 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的时间称为 F 值,即式(6-8),它等于 D 值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 乘积,F 值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F=DT×(lg N0-lg 10-6)(2) F0 ֵ6 – 8在湿热灭菌中,参比温度规定为 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生物指示剂的 Z 值为 10℃,则与 F 值类似:即 F0 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 Z 值为 10 ℃所产生的灭菌效率与 121℃、Z 值为 10 ℃ 所产生的灭菌效率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说 F0 是将各种灭菌温度的灭菌 效果转换为 121℃灭菌的等效值。目前 F0 用于热压灭菌。一般要求一个灭菌程序(加 热及冷却过程)的 F0 大于 8,遇热极敏感的的产品,可允许 F0 小于 8,但必须采取措施 确保产品无菌,除使用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外,还必须连续、严格的对微生物进行监 控。 灭菌过程中,只需记录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与时间,就可算出 F0。假设表 6-6 的灭 菌程 序,8 min 从 100℃升至 115℃,恒温 30 min,然后同样以 8 min 降温至 100℃,△t 取 1 min,按表 6-6 数据 及式 6-9 计算该灭菌程序的 F0 值 如下: 表 6-6 灭菌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温度 时间 /min 温度 /℃ 时间 /min 温度 /℃ 114 112 110 108 106 104 102 100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5 0 1 2 3 4 5 6 7 8~38结果表明,上述灭菌程序 46 min 的灭菌效果与 121℃,8.40 min 的灭菌效果相 当。

与式 6-8 类似,F0 值可看作是 D121 值与微生物数降低值的乘积,即:F0=D121×(lgNo-lgNt)6-10同样,Nt 为灭菌后希望达到微生物残存数。如将含有 200 个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的 5%葡 萄糖水溶液以 121℃热压灭菌时,D 为 2.4 min,Nt 值为 10—6,则:F0=2.4 ×(lg 200-lg 10—6)=19.92 (min)因此,可以认为 F0 相当于以 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4.影响 F 值与 F0 值的因素F0 值的计算对于验证灭菌效果极为有用,当产品以 121℃湿热灭菌时,灭菌器内的温 度虽能迅速升到 121℃,而被菌物品内部则不然,由于包装材料热传导、灭菌物品的数 量、摆放位置及其他因素影响使灭菌器内各处温度不均匀。而从式 6-9 看出,F0 将随 着产品温度(T)变化而呈指数的变化,故温度即使很小的差别(如 0.1~1℃)将对 F0 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 F0 值要求测定灭菌物品内的实际温度,故用 F0 来监测灭菌效 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 F0 测定准确,需要研究影响 F0 值的因素: (1)温度 由于温度的微小差别将使 F0 值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首先应保证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应选择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精密度为 0.1 的热电偶,并对热电偶进行校验。其次灭菌时应将热电偶的探针置于被测物的内部。有些灭菌记录仪附有 F0 计 算器,温度探头经灭菌器通向柜外的温度记录仪,在灭菌过程中和灭菌后,自动显示F0 值。(2)灭菌物品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 要注意灭菌器内各层、四角、中间位置热分布是否均匀,并进行实际测定,作出合理排布,同时灭菌物品不能挤得太满,应 留有空间,使各处温度分布均匀,测得 F0 值更可靠。 (2) 灭菌产品溶液粘度及容器充填量。 (3) 灭菌产品微生物污染数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根据 F0=D121×(lgNo-lgNt),若 N0 越大,即被灭菌物中微生物越多,则灭菌时间越长,故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微 生物的污染,应采取各种措施使每个容器的含菌数控制在 10 以下(lg 10=1)。 另外,计算 F0 时,应适当考虑增加安全因素,一般增加 50%,如规定 F0 为 8 min, 则实际操作应控制到 12 min 为好。

本文标签: 杀菌 杀菌药 巴氏杀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