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真的是健康长寿的方法吗?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过午不食”真的是健康长寿的方法吗?

“过午不食”真的是健康长寿的方法吗?

2021-05-28 09:04:09 | 人围观 | 编辑:noble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29岁的小伙子5年“过午不食”,结果胃粘膜广泛充血糜烂,长了两个直径大于2厘米的溃疡,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这些年,笃信“过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的某著名中医专家说“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的说法,而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那么,“过午不食”真的是中医推行的养生方式吗?

过午不食_人过四十天过午什么意思_仙道至尊 睡觉过午

“过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医学

据考证,医家最早谈论“过午不食”的是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他在其医案专著《寓意草》中,介绍一例“血证兼痰证治法”时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提到饮食时间与痰浊化生相关,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中午之前阳气渐旺,可助脾运化,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

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喻氏此说有一误区,人体是恒温动物,其消化吸收能力变化与整体健康状态、活动方式和进食品种、数量相关,和自然界的晨昏昼夜变化并不一致。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过午戒食”谈病后调护,与他由儒入禅、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除喻氏外,其他医家异口同声直指此说出自佛教而非医学。如陈岐说 “释教过午不食”,王孟英指“释氏有过午不食之戒”,曹慈山讲“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

僧人午后会吃茶羹和“代茶饮”

僧人们之所以“过午不食”,按赵朴初先生的解释,原因有二:一是僧人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二是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

不过,虽说过午不食,但僧人为了诵经不打瞌睡,会喝茶提神。那时人们饮的茶并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盏。茶里要放葱、姜、枣、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后才吃。别的不提,单说大枣,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看,血糖生成指数比葡萄糖还高!多吃俩枣也扛饿。

除了茶羹,还有“代茶饮”给僧人吃,做法是将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等14味先捣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捣成细末。吃之前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煎以代茶”。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几盏也扛饿。

另外,据赵朴初先生说:“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可见,佛教的“过午不食”也有灵活变通处。

过午不食_仙道至尊 睡觉过午_人过四十天过午什么意思

“过午不食”要义是过午少食

多位医家认为,“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饭可饱过午不食,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医家们反对的是吃夜宵,“至于夜食尤当屏绝”。早在唐代,医家王焘就反对夜食:“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若冬月夜长,性热者须少食”。酉、戌时相当于现代17到21点,也就是说,晚上9点之后最好不再进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农耕社会民众的作息习惯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落山后再干活儿要点灯熬油,“性价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后就钻被窝了。中医认为,如最后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积不化而郁结成病。

饮食有节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古人养生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食饮有节”就包括进餐定时、定量和五味调和等。过午不食行不行?不行!“精”和繁体“氣”字里都有个“米”,人就指着水谷来养精气呢。半天不吃饭过午不食,气就不足了:“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传统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都强调每顿少吃但多吃几顿:“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像相扑运动员那样一天只吃一顿,但食量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仍会伤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食物总量要控制,“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饿过头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觉饥乃食,食必多”。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餐,每餐少食,“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本文标签: 过午不食 人过四十天过午什么意思 仙道至尊 睡觉过午

相关内容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