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09:56:16 | 人围观 | 编辑:wyc
共济失调查体包括,【拼音】:拼音十条
【外语】:共济失调
身体协调运动的障碍。正常的主动运动,只有主动肌、拮抗肌、合作肌、固定肌在方向、速度、幅度、力量、主次协调上完全协调,才能准确完成。即主动肌收缩时,必须有拮抗肌的松弛、固定肌的稳定支撑和协同肌的协调收缩。肌肉之间的这种巧妙协调被称为合作运动或互助运动。共济失调的完成依赖于小脑、前庭系统、深部感觉通路和锥体外系的正常功能。上述任何一种结构的损伤引起的协同性运动障碍称为共济失调。说明运动缺乏正确性。但不包括不自主运动引起的轻瘫、肌张力异常和动作不协调。临床上根据损伤的部位可分为小脑、前庭、感觉和
大脑共济失调
四类。在某些情况下,共济失调是混合性的,如脑干病变,本体感觉传导中断,导致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小脑脚受损,导致
小脑性共济失调
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受损,导致
前庭共济失调。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协调运动的中枢,对精细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出现一个随意运动时,小脑便会发出一个冲动,抑制拮抗肌兴奋引起的对向运动,消除与惯性有关的运动,从而保证运动的准确。当小脑受损时,这种非常重要的协调功能就丧失了,于是就出现了共济失调。如果有共济失调但无感觉丧失和前庭功能障碍,应考虑为小脑病变。
小脑性共济失调
有蚯蚓型和小脑半球型。小脑按系统发育可分为三部分: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古代小脑(绒毛小叶,包括半球上的绒毛和蚓部)与脊髓和前庭器官相连,维持头体平衡,所以小脑蚓部受损时出现躯干性共济失调或体位性共济失调,而肌张力下降、震颤等肢体共济失调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如前庭受损,表现为站立不稳、前倾后仰、左右摇晃,尤其是转身时。走路时不能自动摆动手臂。步很急,步幅小且不规则,上肢离开躯干保持平衡,步伐谨慎,两脚叉开,步态交错,无法走直线,似醉酒状态。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坐着时躯干不稳,两腿分开,头、颈、躯干有姿势性震颤,言语障碍也重。仰卧起坐时,由于失去臀肌收缩来固定骨盆和下肢,躯干和下肢同时弯曲,无法坐起。坐下时,健康人同时屈髋屈膝,而患者先屈髋,后屈膝,再坐下。闭眼时下肢肌肉不规则间歇性收缩,菱格征(双脚站立时闭眼,身体抖动不稳)为阴性。这种情况见于蚓部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或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转移)、酒精中毒和晚期小脑萎缩。
新小脑(除地龙和地龙锥体外的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关,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随意运动,谁主要支配四肢,协调伸屈肌群。受损时主要表现为四肢共济失调,躯干平衡障碍不明显。一般上肢症状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比进行粗糙动作时更明显。表现为拿一杯水、穿衣扣、画画写字时碰撞不稳、动作过大。这种共济失调在运动时很明显,所以也叫运动性共济失调或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此时由于对动作的距离、速度、力度估计不足,患肢距离辨别能力差,动作幅度过大,动作碰撞不稳定。指鼻运动(让患者先触摸检查者的指尖,然后反复触摸自己的鼻尖)往往不准确,运动往往过度或倾斜。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相互作用的障碍,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不及时,旋转运动(如使患者上肢向前伸展,作连续的旋前旋后)缓慢而不灵活。由于关节固定不稳,肌张力低,出现不规则的肌肉收缩,表现为有意震颤(动作时出现,静止时消失)。手部精细肌肉之间的协调性失衡,导致书写困难,书写笔画不均匀,字迹越大(大写)。由于眼球运动肌肉间的共济失调,出现肉眼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或旋转)。由于嘴唇、舌头和喉咙的肌肉无法协调,说话断断续续,含糊不清。因为视力无法补偿共济失调,两脚并拢站立,双手水平向前伸展时,无论睁眼闭眼都无法站立稳定。脚跟-膝盖-胫骨试验(一个脚跟放在对侧膝盖上,沿胫骨前缘滑下)睁眼闭眼不稳定。这种情况可见于肿瘤、结核瘤、脓肿、血栓形成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
当肌张力降低时,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小脑传导束和小脑脚损害的症状与小脑病变相似。小脑变性和萎缩累及整个小脑,表现为静止性和运动性共济失调。如马立克氏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雷夫苏姆氏病。
前庭共济失调
前庭系统与小脑关系密切,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姿势反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前庭系统受损时也会出现共济失调,但通过视觉可以缓解症状。
前庭共济失调
平衡障碍是主要特征,就是在运动和休息时不能保持稳定。虽然站立时双脚分开,但常倒向患侧,菱格征为阳性(慢慢向患侧倾斜)。走路时身体向患侧倾斜,尤其是走直线时,但睁眼走路时,可以有意识地纠正,让受试者蒙住眼睛往前走10步,再往后走10步,如此反复4 ~ 5次。正常人的最后一个站立点离原来的起点不远,而一侧失去的人前进时偏向患侧,后退时偏向健侧。最后的站立点离起点很远,他的行为呈星形。肢体的共济失调运动大多正常,常伴有头晕、眼震,前庭功能检查有异常,如内耳温度变化试验、旋转试验降低或消失。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由深度感觉障碍引起。深部感觉即本体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和关节的位置感觉、运动感觉和振动感觉。经脊神经后根、脊髓后索(薄束和楔束)、脑干(内侧丘)至丘脑,再经丘脑皮质束至大脑顶叶皮质。旅途很长,途中任何障碍都可能导致共济失调。会导致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这些疾病包括脊柱结核(参见神经梅毒)、亚急性联合变性、弗里德里克共济失调、脊髓肿瘤疾病、多发性神经炎、梅尼埃病以及脑干、丘脑和顶叶疾病。深度感觉障碍时,运动的反馈机制受损,重要的反射冲动丧失。患者不能分辨四肢的位置和运动方向,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支撑运动,所以出现共济失调。脊髓后损伤引起的共济失调最明显:脊髓胸段常受损,故下肢症状严重。病人情况不稳定。走路笨拙。步幅宽,脚抬得太高,步数不明,脚跟用力着地,每走一步身体都抖。走路时眼睛盯着脚,以保持平衡。肢体的共济失调和身体平衡的紊乱可以在视觉的帮助下得到缓解,所以在闭眼和黑暗中行走时症状更加明显。洗脸时身体无法保持平衡,容易向脸盆方向摔倒(脸盆标志为正)。检查显示深部感觉减弱或消失。振动知觉的下降往往比关节位置知觉的下降更早,也更显著。指鼻测试时(闭上眼睛,外展上臂,然后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上肢抖动或指鼻不准,偏向患侧。做跟膝胫测试时,闭眼时动作不稳。Rhomberg征为阳性(闭眼时不稳定,身体快速倾斜并向各个方向摆动)。周围神经病,由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主要在四肢。还有外周神经受损的症状,如浅层感觉丧失、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大脑共济失调
大脑的额叶、颞叶和枕叶皮质通过额桥束和颞桥束与小脑半球相连。当额叶皮质、颞叶皮质与枕叶皮质之间或皮质与小脑之间的传导通路受损时,可发生共济失调,根据受损部位称为额叶共济失调和颞叶共济失调。额叶共济失调伴有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等额叶症状,此外还有姿势失衡、步态不稳、向病灶右侧或一侧倾斜等。暂时性共济失调可表现为短暂的平衡障碍。顶叶共济失调发生时,对侧有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闭眼时症状明显,而深部感觉障碍多为轻度或一过性,双侧中央小叶受损时可出现双下肢。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伴有脑部症状,可能与脊髓有关
感觉性共济运动失调
一般来说,相位识别
大脑共济失调
没有小脑性共济失调严重,也较少伴有眼球震颤。如果脑部病变导致瘫痪,就没有共济失调,因为没有随意运动。如果出现截瘫,自主运动会有困难,共济失调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此时的共济失调没有临床意义。
共济失调的鉴别诊断
共济失调应与以下情况相鉴别。
(1)不完全瘫痪。有行走和随意运动障碍,几乎是共济失调,但原因是肌肉无力。
(2)肌张力增加也影响运动的完成。见于锥体系统或锥体外系疾病。
(3)不自主运动,如舞蹈病、手足蠕动等,可被误诊为共济失调,但常伴有其他异常。
(4)不能站立行走多为癔症,鉴别不难。
(5)眼病引起的假性共济失调。眼肌麻痹时,物体被认错,随意运动发生偏差。当眼睛闭上时,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对孩子智力有影响吗?生孩子
【共济失调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吗?】
共济失调有以下检查方法:
1.小脑性共济失调:应做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排除小脑肿瘤、转移性肿瘤、结核球或脓肿、血管性疾病、小脑变性和小脑萎缩。如常见的小脑血管疾病为小脑梗死或出血,多系统萎缩或脊髓小脑萎缩、肿瘤压迫、结核球或脓肿等小脑疾病均可引起共济失调;
2.深度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如果病变位于周围神经,ele
4.前庭共济失调:可查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前庭功能检查。
体检包括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和快速恢复旋转试验。
【共济失调需要做哪些检查?】
1.身体检查
体检包括多种测试方法,如指鼻测试、快速旋转测试、跟膝胫测试、仰卧起坐测试、回弹测试等。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明确判断疾病。但这种方法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医生经验不足容易误诊。
2.Ct检查
Ct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清楚的看到局部病变位置的异常情况,而且这种检查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简单快捷,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但是这种方法的检查费用比较高,使用时一定要结合个人经济条件。
3、核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共济失调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很好地排除病变部位的一些肿瘤疾病,明确病变的具体严重程度。此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极高,因此这种方法很受临床患者的欢迎。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使疾病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以上就是与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查体包括相关内容的分享。看完共济失调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签: 共济失调查体包括哪些 共济失调含义 共济失调的分类及区别
全站搜索